馮金林|走近五通橋
更新時間:2020-11-13 關注:58
五通橋本是我一無所知的一個的方,金秋時節(jié)因參加“盡源杯”中華散文大賽頒獎活動,飛越千山萬水,來到樂山大佛腳下的五通橋。短短幾天時光里,我行走在這方土地,讓心在此棲息。從陌生到相識,從相戀到思念,我的情感也如岷江之水奔流著。
小西湖畔 流連忘返
報到當天我先拜謁過樂山大佛,下午便趕往五通橋。走過茫溪河大橋,沿著文化路長街來到麗源賓館,有緣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的韓教授同住一室。主辦方的盛情晚宴,讓能喝酒的韓教授有些微醺,回到客房竟還要邀我“舉杯共明月”,于是我便與他一同走進了五通橋的夜色里。
賓館前不遠處是橫跨茫溪河的彩虹橋,此時橋上燈光明亮,那架在橋上的兩道拱弧倒影水中,似長虹臥波,又宛如西施彎彎的眉。倚欄眺望,街道上矗立著高矮不一、錯落有致的建筑,霓虹閃爍,流光溢彩,遠處青山如黛,近處綠水生煙,蜿蜒的河岸線在燈光里蔓延至天際。河風吹拂,神清氣爽,韓教授也被眼前的景色吸引,酒意褪去了幾分,五通橋的夜景是迷人的。
第二天我吃罷早餐,在朝陽中沿著賓館前的那條長街漫步,走過區(qū)委大院門前,不遠處一座塑像矗立眼前,這是烈士丁佑君的塑像?;乡澘讨斓略獛浀念}詞,塑像左側(cè)有一塊撼人心靈的詩碑《她永遠十九歲》,誦讀著詩句、向烈士塑像行注目禮后,我來到了四望關。石牌坊古色古香,牌上三個鎏金大字遒龍蒼勁,這里聚集著不少休閑的市民和看景的游人。四望關遏制在茫溪河、涌斯江交匯的三角形重地,過去是一個重要的鹽關。四望關是五通橋如畫風景的“點睛”之處,茫溪河與涌斯江在這里交匯,秀才遇美女,柔情纏繞便派生出一片浩渺的平湖來,湖水明凈像一面大鏡子,將藍天、白云、湖邊的城鎮(zhèn)倒影一并擁進自己的懷里。對岸的菩提山俯臥江邊,蒼翠秀麗;四望關廣場車輪滾滾,人流不息。啊,青山映照,水光滟瀲,榕樹成排,枝繁葉茂,好一派恬靜淡然,好一處動人風景。清代詩人李嗣沆曾寫下“煙火萬家人上下,風光應不讓西湖”贊美詩句,五通橋的“小西湖”美稱確是名不虛傳。
幾位坐在板凳上休憩的老人告訴我,這里還有一座用小船連成的木舟浮橋,可漂亮呢,今年汛期暫時撤下了。說到橋,老人們?nèi)鐢?shù)珍寶,五通橋地名來歷就是因為有橋有五通神廟。五通橋是一座水鄉(xiāng)古鎮(zhèn),水多橋也多,四望關大橋、茫溪橋、彩虹橋、岷江橋、丁家橋、花花橋、漫水橋……我雖沒有一一到達,但隨處可見芳蹤的古石橋、鐵索橋、天橋、倒虹管橋、鋼筋水泥橋等形態(tài)各異、建材不同的橋,讓我驚嘆不已。橋是五通人的摯愛,是五通的靈魂,承載著五通橋的發(fā)展,見證著五通橋的歷史。
依山傍水遇見美,小西湖畔不思歸。
黃葛樹下 文墨飄香
黃葛樹是五通橋的另一道景觀。黃葛樹即是榕樹,它在佛經(jīng)里被稱之為神圣的菩提樹,樹干粗壯,樹形奇特,懸根露爪,蜿蜒交錯,古態(tài)盎然。我以前見過一些地方的榕樹,但像五通橋“十里榕蔭、十里畫廊”的景觀實屬罕見。據(jù)介紹,五通橋有上千株高大、齡長的黃葛樹,是全國最大的古榕樹群落。黃葛樹是五通橋的“區(qū)樹”,也是當?shù)厝诵闹械摹吧駱洹薄?
在城區(qū)虹橋橋頭有一顆500多年樹齡的黃葛樹,“五爪”抓地,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牢牢撐在地上,樹高約30多米,樹圍有15米,樹冠面積數(shù)百平方米,似一把巨傘,撐蓋在街邊,這是一棵公認的五通橋黃葛樹王。旁邊還有幾株“小兄弟”,都掛有“古樹名木”的牌子。這里常年綠茵蔽日,白鷺云集,因此人們又把這里又叫“白鶴林”。俗話說:大樹底下好乘涼。雖然是下晚時分,樹下仍有一些喝茶聊天的人們。沏上一壺好茶,消磨半天時光,生活在這里,幸福而愜意。
采風隊伍在作協(xié)李主席精心安排下,走進了樹旁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,門額上書著“水墨禪心”四個金色大字。庭院里別有情趣,墻一角,大小壇罐中種著一些綠植,青磚白縫的墻上掛這幾塊牌子:“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”、“水墨禪心民俗文旅產(chǎn)品研發(fā)基地”、“婦女微家”、“五通橋區(qū)作協(xié)文學創(chuàng)作基地”。屋內(nèi)陳列著數(shù)件精美的彩金繡作品,色彩明麗清秀,也有水墨國畫的格調(diào)。穿過一天井,留著水痕青苔的一堵墻面上鑲著大小長短不一的木板條,上面寫著詩句,文韻彌漫院內(nèi)。書以載道,文以化人,讀書點亮心靈,書香潤澤人生。在榕樹王下有這樣一個靜謐文墨之地,真有穿越時空遇見你之感。我們在“榕樹下的蓋碗茶”大幡旗旁一條長桌邊坐下,品茗論文。李主席現(xiàn)場簽名贈書,一股文學之風從心底吹過。
座談會氣氛熱烈。因為文學,相聚黃葛樹下;因為緣分,相識白鶴林文苑。一群有文學志趣的人走在了一起,高舉文學的旗幟,反映時代的心聲;這是一個年輕的、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平臺,創(chuàng)辦時間不到一年,一場“凈源杯”中華散文大賽,取得了圓滿成功。其名聲已享譽中華大地;這是一個學習交流的樂園,因為白鶴林文苑,我們從天南地北來到了五通橋,抵達一個文學圣地,文學與白鶴齊飛,夢想在藍天翱翔。
鎖龍巷 探幽尋古品千年鹽味
五通橋茫溪河畔的花鹽街,是近代中國因鹽成街的古街,是中國井鹽發(fā)祥地之一,千年鹽城。抗戰(zhàn)時期鹽務總局曾遷到此地,五通橋成為抗戰(zhàn)大后方一座鹽都,生機勃勃地發(fā)展起來。
午后時光,我們來到了依山而筑、枕水而居的花鹽街鎖龍巷。昔日繁華已褪凈,茫河波瀾今猶在。從一條靜僻的窄巷進去不遠,就看到了一座船形屋,房屋一角用青磚壘成高高的尖角,乍一看就像一艘船的船頭,船屋內(nèi)部已風化坍塌,房子建在被墊高的石臺上,可以想象此屋及屋主當年的光耀。沿著船形屋拾階而上,一座大門緊閉的小洋樓展現(xiàn)眼前,門牌上寫著“紫藤花園”,高高的院墻上爬滿了樹藤,我說不清是否還是當年的紫藤條,只覺得有些凄涼陰霾之感。巷路曲折,石塊石板鋪就,歲月的侵蝕已打磨得光滑順溜,上面爬滿青苔,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焉焉。轉(zhuǎn)拐處的墻上赫然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,在夕陽下顯得紅艷而刺眼。
踏上了一個又一個石階,轉(zhuǎn)過一個又一個拐角,看到的都是風雨飄搖的老屋。屋里那些斑駁的桌椅布滿歲月的痕跡,靜靜地訴說著曾經(jīng)的韶光歲月。
陪我們同來的白鶴林文苑尹編委的舅舅、舅母就住在一高坡處,古樸的天井、銹蝕的水爐、厚重的家具,讓我們體會到這是一個殷實人家。兩位耄耋老人神清氣爽,熱情地與我們聊起這里的一些故事,并高興地與蘭心美女留影。離開時,老人不斷地說著:“再來呀”。回望兩老倚在門框向我們揮手的身影和臉上如菊花般的皺紋,我的腦海里跳出“堅守”這個詞語。是堅守著這片家園,還是堅守著一份情感?我心生酸楚。
在巷尾有一棟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洋樓,墻牌子寫著“何家大院”,穿斗式梁架,歇山式屋頂,小青瓦屋面,二樓挑廊上還有外凸的美人靠。幽深的庭院,鏤空的窗花,木柱的欄桿,留存著前人居住的氣息。同行的女楊老師不知從哪上到了二樓,倚在美人靠上向我們招手,幾個男同胞在樓下嚷著“拋繡球”,一陣歡笑聲讓這棟閑鎖巷子深處的無主之樓多了幾分生氣。
漫步滿是青苔的石階,用手指劃過兩側(cè)的石壘堆積成的壁墻,仿佛看到了鎖龍巷經(jīng)歷的歲月痕跡。這條因鹽而盛的小巷,當年是大戶人家的基地,如今人去樓空。時光無情,歷史的痕跡正在逐漸消失,歲月的滄桑也給我們每位來者留下了深思。
出鎖龍巷時,李攝影師為大家拍了一張合影,鎖龍巷鎖住了時光,鎖進了照片,鎖在了我們的心里。
根書館 邂逅神奇的文字藝術
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,我們來到了菩提公園的中國根書藝術館。樹映綠水旁是一座外型獨特的三層樓宇,館名高懸其上。我欣賞過很多中華傳統(tǒng)筆墨書法、石刻書法,也欣賞過一些根雕造型藝術品,但用樹根書寫出來的漢字,還是第一次聽說,帶著好奇之心跨進了這座神奇的藝術殿堂。
大廳迎面是一幅氣勢磅礴的毛主席詩詞《沁園春·雪》的根書,左側(cè)掛滿榮譽獎牌和創(chuàng)作基地銅牌,右側(cè)是中國根書創(chuàng)始人、中國根書藝術大師楊玉冰先生的簡介。從入口大廳懸掛著的“福、壽、龍、虎”等根書大字,到兩旁廳室的根書對聯(lián),從里屋的長篇《赤壁賦》到樓上的多塊《百家姓》,從小件的根書畫作到大型的根雕,都閃現(xiàn)著濃郁的藝術氣息,給人一種渾然天成之感,在這里就像進入了一個神奇的根的世界。行走館內(nèi),無不對其內(nèi)容豐富、風格迥異的根書作品拍手稱奇。
在二樓《百家姓》根書作品前,大家忙不迭地“尋根”——找自己姓氏的根書字,我那有些急切的囧相,還被文友拍下發(fā)到朋友圈,逗得大家一樂。尋根問道,尋根筑夢。一個漢字,可以鎮(zhèn)住千年風景;一截樹根,同樣能驚天動地。
據(jù)介紹,根書的一個特點是一個樹根做一個字,不能用幾棵樹的根拼起來做一個字。根書無任何雕飾跡象,屬純天然制品,有古樸厚重又返璞歸真的神韻。
根書的基礎是書法功底。楊玉冰先生憑借多年書法歷練,用天然樹根把漢字立體書法演繹得出神入化,實在令人欽佩。這里收藏了楊玉冰先生一千多件藏品,件件是珍品。原本廢棄于山野的樹根在這里華麗轉(zhuǎn)身成一件件藝術品,身價大增,令人贊嘆。
一根一世界,亦字亦藝術。在五通橋這片神秘的土地上,邂逅這一令人敬仰的文化源地、獨特的藝術瑰寶,欣喜萬分,離開后我的思緒還一直縈繞在根的世界里。
麻辣燙豆腐宴 珍味留舌尖
有人說,有美景的地方從不缺美食。是的,五通橋的美食也享有盛譽。
牛華鎮(zhèn)的麻辣燙號稱過嘴難忘。白鶴林文苑編委何秘書長自豪地說:飄香全國的麻辣燙就發(fā)源在這里。我品讀過他《醉在牛華麻辣燙》的美文,被他誘惑得有點想嘗試的念頭,但我們江浙滬不喜食辣,更不要說又麻又辣又燙了。主辦方盛情相邀,我心里卻有些忐忑。既然不好意思拂了這一番好意,那就不如硬著頭皮壯著膽子,客隨主便吧。
車在一家周記麻辣燙店前停下,空氣中彌漫著有些嗆人的香辣味兒,店里人氣滿滿,座無虛席,好在細心的吳副總編已預定好席位。我們就座后,服務員迎上來問要紅鍋還是白鍋,是油碟還是干碟?在我一臉茫然時,干練的何秘書長很快就安排妥當。打開電爐往湯鍋里投上大把竹簽串著的食物,有葷有素,有香有辣。一會兒鍋里翻滾起來,“吃吧,吃吧?!北镜氐呐笥颜f著從鍋邊拿起了竹簽,在各自面前的佐料碟蘸一蘸,便大快朵頤起來。我小心地拿起一支竹簽,試著放到嘴邊,用舌頭舔了舔,“阿嚏”一個噴嚏不由打出。我無奈搖了搖頭,他們朝我笑了笑。我又試著往嘴里送去,感覺不怎么辣了,于是我也吃了起來,越吃越有滋味,后來竟脫下外衣大干起來。美酒美食,酣暢淋漓。當肚子鼓起來之后,我還有些意猶未盡,砸吧著嘴回味著。我不知道這麻辣燙鍋底到底是怎么制作出來的,但是舌尖留味,麻得舒服,辣得刺激,燙得暢快。
采風活動的當晚,李主席又把我們帶到了西壩古鎮(zhèn),笑著說:“今晚請你們品嘗西壩的豆腐宴”。想起他在《西壩,那個豆腐喲》的呼喚:“朋友,你來嗎?我在西壩等你?!蔽也挥蓵囊恍?,于是,忙打開手機找度娘咨詢。原來這西壩豆腐可有歷史了,始于東漢,精于唐宋,盛于明清,可謂源遠流長了。
在期待中,豆腐登場了。熊掌豆腐金黃油亮,外酥內(nèi)嫩,形似熊掌;芙蓉豆腐,如朵朵金色芙蓉花盛開在一片白雪之上;一品豆腐,片片豆腐如睡蓮漂浮在湯面上;燈籠豆腐,幾團圓柱豎立盤中,似一盞盞燈籠;三鮮豆腐,何止是三鮮;繡球豆腐,吃在嘴里也中彩……一道道豆腐名稱雅致,色香味俱佳,有酸有甜有辣有鮮,讓我味蕾大開。我心生感慨:把一個尋常的食材做出極致的誘惑,這是西壩人的聰慧。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。西壩的土,西壩的水,成就了這與眾不同、讓人驚嘆的西壩豆腐,這是大自然的饋贈,是五通人的口福。贊嘆之余我不停地把筷子伸向這里,插向那里,只怨肚子裝載能力有限。其實此時品嘗的不只是美味的豆腐,還有豆腐背后蘊含著的悠久的地方美食文化和一縷情懷。
樂山之行,我不僅收獲了一份厚重的榮譽,更有幸走近了這片土地,每份情愫都激蕩著我的行程。匆匆的腳步,無法抵達更多的地域;笨拙的瘦筆,難以寫盡所見所聞所感。五通橋、白鶴林文苑,永遠是我心中醉美的一方天地。
作者簡介:馮金林,江蘇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散文學會會員、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中華現(xiàn)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副秘書長。著有散文集《寸草情深》《鄉(xiāng)韻情長》、長篇小說《風中一片云》。
-
上一篇:陳志亮|行走的風景
-
下一篇:盧小夫|沁園春·游三峽
-
·陳才生 | “老樹新花,故紙新畫”——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-08-27
-
·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-08-30
-
·【視界晨報】“尋福記”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-08-25
-
·陳寶璐|于最美的秋天里,收獲歲月的深情(美文)2024-08-25
-
·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-08-22
-
·【實力派作家】屈光道|谷雨云詩六首2024-08-22
-
·河南安陽:殷都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開展“中醫(yī)科普大講堂”活動2024-08-21
-
·【視界晨報】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-08-20
-
·【視界晨報】李士文|詩詞三首2024-08-20
-
·【視界晨報】安陽仁康精神衛(wèi)生??漆t(yī)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(yī)師節(jié)活動2024-08-19
-
134010869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