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南國文學優(yōu)秀作家:劉運德 | 岳父的染坊生涯
更新時間:2023-11-27 關注:91
編者按:
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調動和激發(fā)我國廣大作家創(chuàng)作生產積極性,促進我國文學事業(yè)的繁榮發(fā)展,中國現(xiàn)代文化網(報)、中媒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委員會、酈道元文學院、南國文學社聯(lián)合開展了“2023南國文學優(yōu)秀作家”推選活動,鼓勵廣大作家用手中的筆書寫和謳歌偉大的時代。
劉運德,筆名“文武”,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中國散文學會、安徽省作協(xié)會員,中國當代實力派優(yōu)秀作家,《中國現(xiàn)代文化》雜志、“酈道元山水文學院”簽約作家,南國文學社副主編,《青年文學家》南國文學會作家理事,《文筆精華》研究會特邀會員。先后有500余篇詩、文在國家、省、市報刊雜志、網站平臺發(fā)表,其中80余篇獎勵。出版《劍與盾》《警魂》《忠誠》三部選集。
岳父的染坊生涯
作者 /?劉運德
我的岳父張振山家住界首市田營鎮(zhèn)吳橋西村,出生于二十世紀初期,家中一直貧窮,從小在外地染坊打工,學得一手染布手藝。
1940年,正值我國抗日戰(zhàn)爭進入艱苦階段,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。由于界首處在黃泛區(qū),國民黨駐軍和新四軍都十分活躍,日本鬼子很少進犯。但因為農業(yè)凋敝,人民生活十分困難。加之吳橋村窮人較多,同宗的親鄰紛紛搬到外村給財主種地,空出一些宅基地??吹阶约旱拇髢鹤又饾u長大,有了幫手,他便征求親鄰的同意,在這些空地上臨時蓋起了幾間棚子,購置了染缸和工具,開始自己的染坊生涯。
染坊的設備缸(左)、鍋灶(中)、木架(中、左)、高腳板凳(左)等
逢集的上午,岳父推著獨輪車,到鄰近的集市接來要染藍顏色的白布。下午回到家,開始整理。他兩臂張開,扯起一塊塊白布丈量長度,驗證賬本,并在每塊白布的邊角處,用毛筆寫上布主姓名和尺寸,再把布角卷起來用線系緊,外包面疙瘩。等白布染成藍布,曬干后再拆開面疙瘩,藍布邊角會出現(xiàn)白底黑字,布主姓名及尺寸數(shù)碼清晰可認。
岳父用的染料,開始是自己種植的草本植物板藍根,從它的葉子中提取小藍靛,再加工成顏料“靛青”。由于工藝復雜,加工費時,后來岳父就通過靛行購買已加工好的“靛藍”。再后來又改用從城里買來的化學染料“洋靛”,染布就簡便、快捷多了。
染布多在夜間,十余口染缸并排放在屋內四周,上支木架,用以掛控印染布的水,減緩人力勞累。中間砌有鍋灶,以便使用溫水融化染料,冬天給缸水加溫,防止結冰。吃過晚飯,岳父便在長子的幫助下向缸內注溫水,然后親自按布主要求顏色深淺放入不同量的染料,攪拌稀釋均勻。只見他兩手上下緊握木棍,用力攪拌,缸水立刻飛速旋轉,陡現(xiàn)深水窩窩。燈火照著,氤氳裊裊的水氣打著團往上升,才將整理好的白布浸水泡濕,再分別下到不同的染缸里浸染。
第二天凌晨,浸泡在染水缸里的布,被染成深淺不同的藍顏色。父子二人就開始從水缸里撈布,為了不讓染料丟失,他們把染缸里的濕布一頭掛在木架上,用兩個木棍夾住,左手握緊,右手狠拉染布,把染料水又收回缸里。幾百丈染好的布,需抽拉幾個小時,十冬臘月穿著單衣還淌汗。兩只手由于長時間在染水缸里浸泡,已變成深藍色,冬天更加皸裂。
根據(jù)村民需求,岳父的染布技藝不斷改進、提高,增加了印染花布。這是一項十分精細和耗時、費力的技術活。在晴朗的白天,院子里擺上一張大平板桌,桌前放一堆白布,岳父坐在桌旁扯開布平放在桌面上,先在布面鋪上硬質印版(城里購買),與布幅等寬,一張張花鳥、龍鳳圖案在上面鏤空,再用刮刀把豆面加石灰(1:0.7比例)調和的漿呈45度均勻、快速地刮在印版上,然后從印版一角揭起,布面上就印滿豆面和石灰漿的圖案。待整個布面全部印好,掛在陰涼處自然晾干,再放入由靛藍加石灰、釀酒調配的染缸中染色,20分鐘取出,氧化半小時變色,經反復多次,直至達到所需顏色為止。
染好出缸的濕布需要洗凈浮色。清晨,岳父和長子用高腿長木板凳扛著染好的濕布,來到楊廣河邊,扎著馬步,兩手攥著長木棍,挑起濕布在深水處用力涮洗。隨著攪棍在水中翻飛,古運河卷起藍色的浪花。那印花布的豆面石灰漿叮咬得結實,搓洗更加費力。特別在冬天,朔風呼叫,打開冰凍,在冰窟窿里涮洗濕布,一干幾個小時都不覺得寒冷。
只要天不下雨,染好的成品濕布就搭在院內的高架上晾曬。那一架架長條深藍、淺藍和印花布,在璀燦的陽光下隨風輕歌曼舞,婀娜多姿,用繽紛的藍白色彩,傳遞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樸實向往和追求。特別是高掛的印花被面布,有“孔雀開屏”“龍鳳呈祥”“松鶴延年”等,色調樸素大方,圖案清淡典雅,令人心廣神怡。那掛在低處、排列有序的碎花被面布,又顯得古樸明快,清新俊逸,讓人目酣神醉。而雍容華貴的“鳳戲牡丹”被面布,更使人感到花團錦簇,流光溢彩,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。這些,都充分顯示了岳父高超的印染技藝,展現(xiàn)了華夏千百年來手工藝品的無窮魅力,凝聚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不朽精神。
染布在高架上晾曬
為了把染好曬干的家織布碾壓平整,岳父添置了一套笨重的平布設施,占據(jù)了大半間房子。前方是木輥車,后方是光滑的凹面青石碾盤,長約2米,寬半米,底部長1米,中間低、兩邊高,重約200公斤,深嵌在地面上。在碾盤旁邊,斜立著長約1米、厚半米、重約70公斤的馬鞍型青灰色碾石。下面常與布輥接觸,光滑照人。碾盤對峙碾石,大有“虎踞龍蟠”之勢。圍繞著碾盤、碾石搭成結實牢靠的木架扶手,便于操作。
平布師傅雙腳踩在碾盤(下)上面的碾石(上)兩翼,左右來回碾壓布錕(中),平整布匹
平布多在凌晨,是力氣活,由岳父親自操作。在不太明亮的油燈下,他一身短裝打伴,輕盈敏捷。先上木輥車,把染成的布噴上霧水,卷到木輥上,再把布輥放在碾盤中央。他踏上碾石,兩手握緊高架扶手,兩腳都放在翹起的碾石一翼上,用力齊蹬,只聽“撲嗵”一聲,碾石穩(wěn)穩(wěn)地平落在碾盤上面的布輥上。幾乎是在同一時間,分出一只腳,蹬住碾石的另一翼。于是,駕馭著碾石,在半空中左右腿輪番均勻用力,掌握著平衡,布錕便在碾盤、碾石中間來回滾動......等布平好了,他把兩只腳收攏到碾石一翼上,用力齊蹬,“撲嗵!”碾石像馴服的雄獅,又溫順地斜臥在碾盤邊的原位上。松開扶手,下了碾石,把布輥搬到輥車上,將那平整亮麗的成品布卸下、疊好,放到成品布堆上,然后再去碾下一個布輥,直至平完為止。
吃過早飯,當岳父推著小車趕集,將印染好的布發(fā)給布主時,人們無不為他精美的染布質量和周到服務而贊嘆。加之價格公道,岳父的“張家染坊”名聲傳遍十里八鄉(xiāng),有口皆碑,生意越來越紅火,家庭生活也不斷好轉。加之岳母過日子精打細算,家中漸漸有了積蓄,租種了十幾畝土地,直到新社會土改后,岳父家才結束租種土地的歷史。
岳父秉性剛直,嫉惡如仇,對待鄉(xiāng)親平易近人,慈善誠信。在國民黨統(tǒng)治時期,雖然辛勤勞動,但種地、開染坊既受封建地主的壓榨,又受官府多如牛毛的稅費盤剝,仍難脫離苦海。加之兵匪的搶掠,更使企求掙錢糊口的農民手工業(yè)者天天惴惴不安,誠惶誠恐。久而久之,岳父磨煉出了堅貞不屈、敢于抗爭的頑強性格。
特別是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以后,國民黨又發(fā)起內戰(zhàn),界首一度社會混亂,盜匪肆起。岳父在染坊大門里側,停放著刀槍劍戟,后來又買了兩支長短獵槍,用以保護染坊和布主財產的安全。
1946年秋天一個漆黑的夜晚,外地的土匪突然從吳橋西村南頭往北沖來?!柏灠 薄柏灠 钡倪汉嚷晩A雜著“砰、砰、砰”的槍聲由遠而近,還點燃了兩座麥秸、高梁稈垛,火焰沖天,令人畏懼。岳父家住在村北頭,他勇敢沉著,迅速拿著長、短槍,隱藏在染坊前楊廣河北岸的土坑里,與土匪隔河對著開槍,接連打了幾十發(fā)子彈,土匪看到對岸長、短槍俱全,威力巨大,害怕傷亡,慌忙逃逸。
鄰村布主夜里聽到從吳橋村傳去的槍聲,看到熊熊燃燒的火光,驚恐不已。第二天蒙蒙亮就前往染坊看望,當?shù)弥约宜腿镜牟嘉词軗p失時,千恩萬謝地稱贊岳父“誠信、勇敢!”“是個大好人!”還說:“你若坑害我們,不就一下子發(fā)財了!”岳父鏗鏘有辭地說:“拼命保護你們的布,是我的責任。手藝人要講信譽,做生意得憑良心!”
后來,一群國民黨劣兵趁黑夜搶劫吳橋東村,眼看就要搶到吳橋西村。岳父和本村幾名槍手依托楊廣河橋面石墩的掩護,機警地組成火力網堵截,劣兵始終未能踏進吳橋西村半步,灰溜溜地逃跑了。
還有一次,土匪大白天搶竊鄰村黃莊,岳父帶領本村有槍的村民前往支援,奮勇抗擊,打死一個叫“淘氣”的慣匪,其他的都狼狽逃竄,保護了黃莊老百姓的安全,受到全村人的高度稱贊。
1947年10月,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路經界首,打跑了國民黨反動派,建立了人民政權,岳父的染坊得到政府支持、保護,生意愈加興旺,直至新中國成立,全家人過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。但隨著我國百業(yè)欣榮,大力發(fā)展印染紡織工業(yè),供銷社里機器織的“洋布”花色絢麗多彩,琳瑯滿目,價格便宜,農村的家庭織布逐漸減少,“張家染坊”生意受到影響,直到1953年關門停業(yè)。
岳父(左1)生前和女兒張玉英(中)、外孫女劉方方(右1)合影
于是,岳父和孩子們安心種地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進步,生活水平不斷提高。兒女們在老人堅強不屈精神的影響下,各盡其才,奮發(fā)有為。大兒、四兒曾任村、隊干部,二兒成了獸醫(yī),三兒當了人民教師,女兒(我愛人)成為市人民醫(yī)院醫(yī)生,令村民們刮目相看。
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,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中原大地,為岳父家庭注入新的活力。老人雖然進入耄耋之年,但仍然含飴弄孫,為支持、教育、培養(yǎng)第三、四代盡力。19個孫輩中,先后10個大學畢業(yè),其中2人是博士、碩士,1人成為全國聞名的民營出版企業(yè)家,1人成為全國著名書法家,7人參加工作,5人當了企業(yè)老板。重孫輩有36人,25人上了大學,14人是研究生,6人去國外留學,20人成為公務員,“張家大戶”真正成了遠近聞名的佼佼者。
岳父(二排中)生前與三兒張文化(二排右)、兒媳李秀芝(二排左)、女兒張玉英(后排左)和作者(后排左2)等家庭成員合影,張家連續(xù)兩屆榮獲“安徽省五好家庭”稱號
1983年,岳父和岳母由于長年辛勞,先后患了冠心、肺心等疾病,便跟隨三兒張文化、兒媳李秀芝一家人在城市生活。全家人團結一心、勇戰(zhàn)病魔,愛黨愛國、努力工作,勤儉持家、助人為樂,受到社會廣泛贊譽。九十年代前后,張家連續(xù)兩屆被授予“安徽省五好家庭”光榮稱號。
(中媒文化融媒體中心)
-
下一篇:劉運德 | 岳父的染坊生涯
-
·陳才生 | “老樹新花,故紙新畫”——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-08-27
-
·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-08-30
-
·【視界晨報】“尋福記”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-08-25
-
·陳寶璐|于最美的秋天里,收獲歲月的深情(美文)2024-08-25
-
·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-08-22
-
·【實力派作家】屈光道|谷雨云詩六首2024-08-22
-
·河南安陽:殷都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開展“中醫(yī)科普大講堂”活動2024-08-21
-
·【視界晨報】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-08-20
-
·【視界晨報】李士文|詩詞三首2024-08-20
-
·【視界晨報】安陽仁康精神衛(wèi)生專科醫(yī)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(yī)師節(jié)活動2024-08-19
-
13401086968